戈隆阿弘:彝族始祖阿卜篤慕考略
滇、川、黔、桂四省區的彝人都知道:篤慕是自己的祖先。他的六個兒子武、乍、糯、恒、布、默,在滇東北的尼羅山祭祖分支,史稱“六祖分支”,這才有了廣布四省區的彝族。然而,要問,篤慕是怎樣的一個人?在六祖分支之前,他領著一大幫兒子都生活在什么地方?“六祖分支”是怎么一回事?篤慕部族在整個彝族社會中占有怎樣的地位?他們經歷了怎樣的一些艱難困苦,為彝民族的發展壯大做出過怎樣的貢獻?等等,恐怕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本文試圖就以上諸多問是作一些探索,有不對之處,敬請有識的志士同仁學者批評指正。
一、篤慕部族的生活地域
在《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彝文古籍中,篤慕,除了“譜牒世系”,很少見他們的生活狀況、活動地域等記載,只在文中依稀透露出他們原先生活在巴蜀之地,因為蜀地遭遇到了很大的“洪水”災難,無法在那里繼續維生,才舉家南遷,搬到滇東北的“尼羅山避洪水”。漢文史書上,有些關于巴蜀遠古時少數民族的活動記載,但與彝文的記載大相徑庭,很少能與彝文相對應。因此,在彝、漢學者之間有關巴蜀之民的族屬問題,認識上存在著很大差異。如:
《蜀王本紀》載云:“蜀之先稱王者曰蠶叢、柏灌、魚易(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是時,人萌椎髺左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并出,為杜宇妻,乃自立為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復出?!薄妒辣尽份d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際”?!度A陽國志·蜀志》云:
“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為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后戶,玉壘、峨眉為城廓,江、潛、綿、洛為澤池,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于開明(鱉靈),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農務,迄今巴蜀農時先祀杜主君?!边@些記載,并非作者所親歷,多半都是傳聞,或相互傳抄,真假難辨,問題不少。
從引文可見,蜀國的歷史,史家們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有說是“肇于人皇”。中原素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叭嘶省?,一般指的是“伏羲”。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屬于伏羲時代的遺址,距今七八千年。也就是說在距今七八千年的伏羲時代,蠶叢就在蜀稱王了。有人又說,“周失綱紀,蜀先稱王”,這么說,蜀國的歷史是周朝開始的。我們知道,周朝建國,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距今不過三千年左右,兩者相差近五千年?!爸艹钡恼f法肯定是錯誤的。漢文古籍《牧誓》載,周武王伐紂時,西南夷中的“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國,都派人參加,怎么能說,周失綱紀蜀才“稱王”呢?“肇于人皇”的說法,還比較接近真實。實際上,巴蜀建國,遠比學者們想象的要久遠得多,伏羲部落原先就是生息在巴蜀的古夷(彝)人部落,近萬年前,即地球第四紀冰期后的世界性“大洪水”時,蜀地也遭了“洪水”之害,為避“洪水”,古夷(彝)人祭祖分支,伏羲部落就是向北遷徙進入甘南,后乘洪水后人口空虛,趁機進入中原發展的一支。
那么,“蠶叢”、“柏灌”、“魚鳧”,這些人是當今哪個民族的先民呢?漢學者,一般都認為是“羌人”。如《蜀王本紀》云:“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岷山,即岷江上游的山區,向來被中原學者當做是“羌人”活動的地方?!扒肌?,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內經》云“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生氐羌,氐羌乞姓?!痹S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字從羊從人,意為牧羊人”。其實,不過是溢美之詞,實際是從羊從兒,意思是羊羔子,是民族歧視的遺留?!扒既恕币膊蛔苑Q“羌”,而以“爾梅”、“爾瑪”自稱。只因為岷江上游被認為是羌人活動地域,才被說成是“羌人”。認為“羌人”順岷江而下,入主蜀地,這些人“失國”之后,也都“升隱西山”,又回到岷山去了。成都廣漢發現了“三星堆遺址”之后,開始專家們也認為是“羌人”創建的王國,但許多青銅文物,在羌文化中找不到原型與根據,于是漢學者們只好把他們說是“古蜀族”。其實,他們都是古夷(彝)人。古夷(彝)人從云貴高原進入巴蜀盆地的時間,起碼是一萬多兩萬年前,之后,巴蜀盆地就成了除滇池周圍外的又一個古夷(彝)人生息繁衍的中心?!叭嵌选蔽奈?,充滿了彝文化特征,如“多神崇拜”、“神樹”、“虎龍圖騰”、“三崇拜”等等。
彝族創世史詩《查姆》、《梅葛》等說的“直眼(縱目)人”、“刻畫形態的古彝文”在出土文物中,可謂是比比皆是就是證明。史學界常將彝族說成是“氐羌后裔”,照此觀點,“三星堆遺址”就該與彝族相聯系,可是在這里,他們卻有意回避了。所謂的“氐羌”,本人曾作過深入探索,寫過《一段被顛倒了的歷史》一文,實際上,不是彝族源于“氐羌”,相反,“氐羌”是彝族先民古夷(彝)人的分支,是整個西南古夷(彝)族群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一點,可以從羌文化與古夷(彝)文化有眾多相同相似得到證明?!胺恕辈柯湓染蜕⒃谑竦?,在近萬年前的地球第四紀冰期后的世界性“大洪水”時,為躲避“洪水”才分支北遷甘南的。最后,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伏羲進入了中原,兩千年后,發展演化成炎、黃兩個大部族,成了漢民族融合的核心。正因為伏羲部落在巴蜀生活過,有故土情結,黃帝居軒轅之丘,卻千里迢迢地娶“西陵氏”(在岷江上游的蠶陵)之女嫘祖為妻,生了青陽、昌意兩個兒子,長大后,青陽降居“江水”(岷江),昌意降居“若(黑)水”(雅礱江)。昌意又娶蜀山氏女,生高陽。黃帝認為高陽“有圣德”,黃帝死,高陽繼承了其位,就是“頊顓帝”(見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岸庞睢笔且粋€人嗎?顯然也是錯誤的,既然只是一個人,他怎么能滅了原在蜀地稱王的“魚鳧”部落呢?可以肯定地說,“杜宇”是一個部落王,而且是一個勢力強大的部落王,他的部落一旦進入巴蜀,就摧枯拉朽,很快把在蜀地稱雄數百年的“魚鳧”部落給滅了,將整個巴蜀之地據為己有。他的地盤不僅是整個巴蜀,而且還包括南中(云貴高原),多大的一塊地盤呀!難怪他不僅稱王,還要稱帝了。
“杜宇”是誰?“杜宇”與“篤慕”,從語音看,只一字之差,陳英老先生、易牟遠等學者都認為:“杜宇,就是篤慕”?!岸庞睢痹凇昂樗焙蟆吧魃诫[焉”與從西周末年蜀地“洪水”,彝族先祖篤慕為避“洪水”,從蜀地南遷入云南時間一致,從這點看,似乎不無道理?!皬奶靿櫋?,這里的“天”,并非指虛無飄緲的太空,而是指地理位置比巴蜀盆地高的朱提(即昭通),乃至整個云貴高原。從這里,我們知道,杜宇部落原生息于云貴高原,后來入主蜀地,在那里稱帝,最終因蜀地“洪水”,才又重返云貴高原的。
《蜀王本紀》說的“蠶叢、柏灌、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這句話沒有引起多少學者的注意。實際是有道理的,蠶叢王蜀“肇于人皇(伏羲)”(甘肅大地灣遺址證明,伏羲生活的年代距今七八千年)到杜宇在蜀稱帝,中間有近5000年時間,由此看“蠶叢、柏灌、魚鳧三代各數百年”,是毫不奇怪的。當然,“三代各數百年”與5000年之間差距也很遠,因為逼迫古夷(彝)祭祖分支的萬年前的那次世界性“大洪水”后,很長時間,巴蜀盆地水患嚴重,當不適宜于人類生息繁衍,蠶叢部落重新進入巴蜀盆地,該是晚些時候的事了。蠶叢、柏灌、魚鳧,它顯然不是指三個人,而是三代部落,其中每個部落延續了多少代王?沒有記載,不得而知。中原的學老者們常把遠古的“伏羲、炎、黃”都當做是三個人,其實,他們都是部落或部族名,每個部落都延續了很多代王,如著名歷史學家何光強,潛心考證三十多年,他認為:“中國歷史上確有炎帝、黃帝其人。炎黃均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昊伏羲氏在距今六千年前生于渭水中游的天水(甘南)境內,其部落后東遷定居并建立政權于古陳倉(今寶雞市),以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稱謂載入史籍的各有八代。最早的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兄弟,均生于寶雞市境內。炎帝神農氏部落第一、二代均在寶雞境內,從第二代開始,其后裔遷徙四方……”“杜宇”與炎黃相似,絕不是一個單個的人,而應該是一個部落,這是可以肯定的。古夷(彝)人常以部落王的名字作為部落名稱,才被不知內情的外族人當做是一個人。
“杜宇”是一個部落,那么,“篤慕”該是“杜宇部落”中的最后一代王了。這也符合彝族的歷史,據《彝族源流》、《西南彝志》載,彝族先祖從希慕遮到篤慕,共三十一代人是在蜀地度過的,希慕遮的第二十九世孫武洛撮時,先圣密阿迭就已“發現了天地根源,興祭祀、立典章、設科律”,總結出了《治國安邦經》。即便按照陳英先生的說法:“希慕遮”、“希度佐”等都是后人為先人取的名字,并非實有其人,“人始道孟儀”?!暗烂蟽x”排在十四位,到“篤慕”也有十六代人在蜀地度過。因此,將“杜宇”當作是一個人絕對是錯誤的。
《華陽國志·蜀志》里說的,杜宇稱望帝,后“改名蒲卑”。這里隱藏著一個奧秘,其實,不是杜宇改了名,而是杜宇部落中,杜宇帝之后的一代王名為“蒲卑”,中原人不知其情,出現一個新名“蒲卑”,就以為是杜宇改了名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杜宇并非一個人,而是一個部落。
二、篤慕及其世家
滇、川、黔、桂的彝族人都知道,篤慕是父系始祖希慕遮的第三十一世孫。
這多半是出于《西南彝志》的記載。按陳英老先生的說法:“‘希慕遮’、‘希度佐’、‘道孟儀’,都是先民們根據彝族的‘父子連名制’替古時的先人取的名字。有如漢文古籍中,為馴服野獸作家畜的,取名叫‘伏犧’;為神奇農藝師,取名叫‘神農’;為鉆木取火者,取名叫‘燧人氏’類似”。這是一種新奇的說法,想想,也不無道理。按《彝族源流》的說法,“哎哺時代”屬原始母系時代,時間在萬年前;“尼能時代”進入到父系部落時代,時間在近萬年前,也就是說彝族進入父系時代,時間相當久遠,而從“希慕遮”到“篤慕”才三十一代人,按30年一代算,也不過千把年時間,與近萬年的父系歷史相差太遠太遠。
這樣,將“希慕遮”算做是父系始祖,是有問題的?!跋D秸凇闭娴氖堑谝淮赶凳甲?,那么,后面的世系就有問題了。問題可能就出在記憶缺失,加之文字發展成熟滯后,很多代人的父系譜系,沒有在世系譜牒中得以反映。陳英老先生在他的《從彝漢文古籍記載探索中華遠古文明和彝族歷史分期》一文中說:“‘篤慕以前360代’、‘希慕遮到道孟義14代,到篤慕31代’都不是具體的父子代數,而是漫長的歷史時期”。這就對了,因為記憶缺失,先人們只好根據過去的歷史作出大概的估計。他又說:“彝族父子連名世系比較準確的,一般是‘六祖’分支以后各家的世系記載?!卑础兑妥逶戳鳌の鋬k源流》記載,“篤慕”屬于“武僰”系的子孫?!拔鋬k”,是哎臥魯(東北方人)與哺臥朵(西南方人)相結合,生了魯烏圖、朵默哪,發展成所有的“僰”。記載于史書的有十一個家支。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支格阿魯,就是其次子里通魯的第七代孫。按英雄史詩《支嘎阿魯王》記載,支格阿魯,原是在蜀地的“鷹國”的國王,那時,蜀地有不少屬于古夷(彝)的部落王國,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地盤、人口,經常發生戰爭。支格阿魯有著非凡的武功,他的部落在部落戰爭中,南征北戰,無往而不勝,可是有一次與“隆王”的戰爭中,守王城的將軍中了敵人的美人計,城池被攻占,支格阿魯只好帶著兵馬、子民往南,渡過金沙江,最終在滇池之濱重新建立自己的“鷹國”?!苞棥?,彝語讀為“滇”,即漢語習稱的“古滇王國”。
《彝族源流·阿魯的后裔》載云:支格阿魯的后裔,文中記述的有兩支,一支是:一代支格阿魯,二代阿魯洪吐,三代洪吐洪那,四代洪那羿吾,五代羿吾阿歐,六代阿歐苦魯,七代苦魯輸立,八代輸立阿伍,九代阿伍葛魯,十代葛魯尼。文中說:“葛魯尼氏有九個兒子,分布在各地。先占據了以米吐山為首的九座高山,后占據了八十個平壩地。啟逋靈時代,左邊從天邊起直到天中央,右邊抵達地的邊緣,并越過了魯谷,在這廣闊大地之內,在啥益臥甸修建高大的阿魯廟,塑上一尊阿魯像。葛尼十六國由葛魯尼主宰,靠天地的威勢掌權保境?!薄熬抛呱健?、“八十個平壩”意示,支格阿魯創建的古滇王國后裔,延續到第九代葛魯尼時,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葛尼十六國由葛魯尼主宰”,這里的“國”,顯然指的是“部落王國”,葛魯尼是十六個部落的“部落聯盟君主”。另一支是:伯阿依。一代伯阿依,二代依雅博,三代博必杜,四代必杜武,五代武育育。武育育時代,魯朵兩翁潁,斯里兩翁潁,塞赤兩奮通,六者都是英雄。在魯古嘎十分顯赫,金銀權杖豎在洪魯畏博。默德施家有兩代同塞氏塞珠洪聯姻,博省奮直從洪魯畏更嫁給仁鄧饒錄,阿德藉洪是默德施的母親,他們如竹木共同繁榮茂密,人間的繁榮要數罄施氏。
與支格阿魯同時代的彝人支系,見于《彝族源流》記載的,有“武蒂”系,它該是與“武僰”系同時活動在云貴地域內的另一支古夷(彝)人?!拔鋬k”系,除了“阿魯的后裔”之外,還有“武色呑”、“武古篤”、“武德本”、“武陀尼”、“武濮”、“撮阻艾”、“阿武”、“艾魯”等支系的譜系,及活動地域。那么,這些支系后代后來的發展情況又如何?可能是不屬于寫《彝族源流》作者的同支,沒有記載,就不得而知了。但這里有兩點值得引起我們注意,一點是“僰”的問題。而今的史學界,將“僰”看作是白族的先民,從《彝族源流》的記載可知,“僰”,也稱“武僰”,是支格阿魯的先輩,他們是今彝族的先民無疑。白族,原先也是古夷(彝)人的一支,白語屬彝語支就是證明。白族,是建國初才單列為一個民族。另一點是“濮”的問題?!板恕?,部落眾多,漢史書上稱為“百濮”。有的彝族學者,不將他們當做是彝族先民,理由是“六祖”的幼子布、默一支入黔時,還曾經與“濮人”發生過武裝沖突。同是古夷(彝)部落,分支時間久了,相互之間因種種原因發生武裝沖突,彝語謂之“打冤家”,這種情況并不少見。何況是“六祖”從蜀地南遷回云貴地區重新開辟生息地域呢?!板А笔且妥逑让竦囊徊糠?,這是肯定無疑的,《彝族源流》上都有他們的記載,也就證明了這一點。
有些東西不見史籍記載,如彝族的自稱,南部方言中的“尼蘇”,在北部方言中稱“諾蘇”,東部方言稱“糯蘇”,其實,尼、諾、糯,都指的是“黑”或“黑色崇拜”,語音有異是方言造成的。這都是說,他們都應該是支格阿魯的后輩子孫,是原來生活在巴蜀的“尼部族”的組成部分。楚雄整理出版的《彝族氏族部落史》載云:“蜀地大虎山,尼部發祥地”。古夷(彝)人以顏色為部落命名,以金沙江為界,北部的族稱“尼”,與五行中的“水”相對應,因為在五行中,北方為水,色黑;居住在金沙江以南云貴地區的史稱為“能”,與五行中的“火”相對應,因為五行中,南方為“火”,色紅?!澳崮堋笔墙鹕辰媳眱蓚€部族的合稱。這一點,在英雄史詩《支格阿魯王》中給予了充分體現。詩中情節表明,支格阿魯在“尼”地兵敗,才帶著兵丁、子民南遷,到“能”地重新建他的“鷹王國”。說明,稱“尼蘇”(包括諾蘇、糯蘇)的彝人,是支格阿魯從巴蜀帶過來的。
支格阿魯創建的“古滇王國”解體后,彝族社會就又變得四分五裂,處在部落爭雄的時代。生息于昭通一帶的“杜宇”部落,也許看準了蜀地的魚鳧部落腐敗不堪,才“從天隋”,從昭通進入主蜀盆地,滅了魚鳧,統一了蜀盆地,最終“稱帝”。西周末年,蜀地“洪水”,被派去治水的鱉靈(開明)篡了權,篤慕才又帶著六個子部落退出成都,過金沙江回到云南。
川、黔彝文古籍,都說:“武之子十二,十一過河變”、“武洛撮不變”。陳英老先生解釋:“是說婁侏武的十二個兒子,十一個分支過河發展成各個部族,只有武洛撮不變,傳為六祖先世?!边@里的“變”,并非民族的分野,只能理解為成了不同的部落,他們仍然是支格阿魯的后裔,語言、文字、習俗都大同小異,不然“六祖分支”后,不論是進入滇中的,進入昭通的,還是進入黔西北的,都能那么順利地與當地原住的古夷(彝)人結合,重新開辟新的生存地域,創建屬于自己的王國。
“六祖分支”,是《彝族源流》、《西南彝志》記載的彝族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件?!昂V慕”之子,武、乍、糯、恒、布、默,于距今2600多年前,在東川、會澤一帶的“尼羅山”祭祖分支。為什么要分支?史書上不曾交待,但彝族有每隔十代人左右做一次祭祖分支的傳統,因為彝族“同姓不通婚”,這是前人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也被現代醫學證明是科學的,結婚雙方血緣太近,其后代往往會出現畸形、或者是弱智,不利于種族的健康發展?!傲娣种А彪x上一次分支有幾代人相隔,書上沒有記載,不得而知?!傲娣种А钡脑?,可能主要是人口太多,擁擠在一個狹小的地域里,給生產生活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這才考虙分支的。正如書上說的,分支四下遷徙,又可以“開拓新的疆土”,這樣,篤慕六個兒子,分成了三支,長支的武、乍(附帶說一句,彝人的長、次、幼,不是按出生順序算,而是按母親的地位算的。長房的兩個兒子武、乍,自然就成了長支。)遷往滇中發展,重建古滇王國,后部分分別向滇南、滇西發展;次支糯、恒二子,向烏蒙、昭通發展,建立“烏蒙國”,再后“曲涅”、“古侯”兩小支,又重渡金沙江進入涼山;幼支的布、默二子,向東南進入黔西北,創建“古夜郎國”。這段歷史,許多人都耳熟成祥。這樣,“六祖”的后裔就分布到了滇、川、黔的廣大地區,與當地原住的古夷(彝)人結合,為彝族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篤慕”部族在彝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滇、川、黔、桂四省區的彝族,而今已有近千萬人,分布面廣,支系也很多,大小多達三十多個。同是“獨姆”的子孫,為何形成這么多支系?自然是分支后長期獨立發展的結果,彼此相隔的時間久了,方言發展起來了。人是善于適應環境的動物,審美情趣也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這樣,不同的服飾便出來了,歌舞也不一樣了,這一來,古時同是一個祖宗的后裔,但他們之間的差別就大了,時間越久,差別越大,“支系”也就形成了。
“篤慕”及其先祖,在支格阿魯時代,只是眾多古夷(彝)部落中的一支,但這一支,是舉足輕重的一支,可謂是古夷(彝)先民的精華。他們于五六千年前,跟著支格阿魯,從巴蜀盆地遷徙到滇池之濱,參與了創建“古滇王國”,在“古滇王國”解體后,在云南轉戰過許多地方,最終落腳在滇東北的昭通一帶,在巴蜀地的“魚鳧部落王國”衰落之時,從昭通“從天隋”,打回老家,滅了“魚鳧王國”,入主巴蜀盆地,創建起被漢文史書稱為“杜宇”的王國。那是一個強盛的王國,《蜀王本紀》上說的,“魚鳧”亡國后,“升隱入西山,其民亦隨王化去”,“杜宇帝”建國后,魚鳧的“化民往往復出”,來投奔“杜宇帝”,甚至連早年分支東遷入荊楚的古夷(彝)“鱉靈”也前來投奔,最后還當了“杜宇帝”的宰相。這些記載都說明,“杜宇帝”在巴蜀之地相當強盛,他心胸開闊、坦蕩,性格直率,能唯才是舉,容納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這樣的帝王,哪有不強盛之理?這可以說是古夷(彝)人所具有的一種秉性吧。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杜宇像一切古夷(彝)人一樣,耿直、坦蕩,但缺少了一個心眼,就是疏于防范身邊的“小人”。結果,被居心叵測的“鱉靈”篡了權,只好帶著自己的兒子們,撤出巴蜀,回到老祖先的發祥地云南,重新開辟生存發展的地域。
要說“篤慕”部族對彝族的貢獻,目前,還無法有統一的認識,但有幾點是明擺著的。
(一)以其強大的吸引力凝聚了族內的人心,保證了彝族整體不變,歷史得以延續。
正如《西南彝志》所云:“武之子十二,十一過河變?!渎宕椴蛔儭?。意思是:武僰子孫十二支,后來都各自獨立發展成不同的部族,只有武洛撮一支,繼承了“正統”,發展成為篤慕的先祖。那時的人們還沒有“民族”概念,認為分支發展成不同的部族,就以為“變”了。其實,這些被《西南彝志》的撰寫者認定“變了”的部族,他們照樣繼承了古夷(彝)先民的傳統與文化。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這些“變了”的部族,如果沒有篤慕“六祖分支”,遷徙到滇中、滇南、滇西、滇東北、涼山、黔西北,與“變了”的部族重新整合,他們還能否成為“彝”這一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那就很難說了。他們的結果,可能被其他民族所整合,變成其他民族的一部分,也可能發展成為獨立的民族,像藏緬語族彝語支的白、納西、哈尼、傈僳、拉祜等民族一樣。有了“六祖分支”與他們的結合,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語言與感情的融合,文化習俗的交流,讓他們重新變成一個整體,直到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雖有“六大方言”之稱,但彝族的整體性不變。
(二)確保了語言文字的相對統一
彝語,而今形成了“六大方言”,但六祖時,應當是統一的?!傲娣种А笔俏髦苣┑酱呵锍跄甑氖?,至今已有2600余年。據世界語言學家的依據大量語言變化規律測算,認為,“每1000年左右就能分化出一種語言,盡管那些語言的核心詞匯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但超過2000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要想判定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就非常困難了”(引自甘肅科技報《新七天》第1013期《中國人從哪里來:追尋漢語的祖先》一文)。六祖分支至今已有2600多年了,彝族的語言才分為六大方言,這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事了。說明,彝語有超強的穩定性。這自然得益于彝文的統一。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有了符號,對語言就起到了一種固定作用,百年千年,會延續不變??坍嬓螒B的古彝文,創造的時間很早,但種種跡象表明,其發展成熟,可以用于記錄生活中各種事物,記錄思維,乃至進行論著,是在篤慕手上才最終完成的?!傲娣种А睍r,彝文被各支的畢摩帶到滇、川、黔、桂各地,在六祖與各地原住的古夷(彝)后裔整合的過程中,乃至融合原本不屬于古夷(彝)的外族人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文字統一了,語言自然也更多地趨于一致了。我們知道,人類的歷史常常是按文字記載來追溯的,不屬六祖系的古夷(彝)人,乃至融合在彝人中的外族人,使用了彝文字,久而久之,他們按史書記載追溯祖先,自然就追溯到了篤慕,乃至萬年前的獨阿姆。這樣,他們自然以“羅倮”(虎龍圖騰的人)而感到自豪。就像歷史上被漢族融合的許多少數民族,久而久之,他們早已忘了自已的祖先,一律以“漢族”自稱了。
(三)確保了民族宗教、習俗、節日等各種文化的統一,及由此形成的彝人特有的價值觀的傳承
滇、川、黔、桂四省區的彝族,都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認為天上有總管神“策格茲”,其下,東方天有“奴母茲(綠天官)”,南方天有“能母茲(紅天官)”,西方天有“圖母茲(白天官)”,北方天有“尼母茲(黑天官)”,策格茲坐鎮天中央,叫“頡母茲(黃天官)”,系宇宙的總管神,管著各方各路的天神,如氣神、風神、雨神、雷神、日月神等等。同時也管著地上的萬事萬物,包括人類的生老病死。地上有總管神“黑奪坊”,管轄著大小的山神、水神、寨神。彝族認為,人不僅有肉身,還有鬼魂,肉身會死,而魂靈(俗稱‘鬼’)不死,能永世存留。人老死了,要請畢摩念《指路經》將其靈魂,沿當年祖先遷徙的路線,一站站,一程程,送回到遠古祖先故地,與祖先同在。不然會淪為孤魂野鬼,為吃為喝到處害人,那樣,是兒孫的不孝。
天神、地神、祖先神,每年都要擇時祭祀,讓他們高高興興,保佑世界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谷豐登。因此,凡彝人村寨都有專設的祭天場所,有祭地的“咪嘎毫”林地。習俗,都行尊老愛幼,極講究倫理道德、禮節禮貌?;橐龆夹星嗄昴信皩Ω枵勄?,請人說媒,吃酒定親”,結婚時,姑娘都要“哭嫁”?;槎Y各地儀式大同小異,都有“請人說媒、下聘禮、迎娶、祭祖、認親、回門”等儀式,都有或長或短的“婦女婚后不落夫家”的習俗。節日,主要是“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和年終的“十月年”。這都是“六祖分支”遷徙到各地與當地原住的古夷(彝)人相結合,進行文化交融、整合的結果。彝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質,如信奉神鬼、凡事要先由畢摩占卜,預知兇吉禍褔方行事、尊老愛幼、尊君守紀、崇拜祖先、尊左尚黑、樂觀向上、能歌善舞、為人耿直、性格剽悍勇武、自尊心強、胸懷坦蕩、重情重義、嫉惡如仇、凡事講究光明磊落等等,都跟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密不可分。
總之,篤慕,是繼支格阿魯之后,在滇、川、黔、桂彝人中家喻戶曉,人人稱頌的民族英雄。其先民是原始母系時代的“獨姆”、父系時代的“希慕遮或道孟儀”及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滇池周圍地區創建“古鷹(滇)王國”的支格阿魯的后裔,“古滇王國”消亡后,在滇東北輾轉遷徙,魚鳧部落衰敗時,他們及時出征,打敗魚鳧部落,入主蜀盆地。西周末年,蜀地洪水時,被掌握實權的鱉靈(開明)篡了權,不得已又退出蜀地,南遷云南故地,因人口太多,在一個狹小的地域里無法生活,篤慕高聸遠矚,果斷地決定“祭祖分支”,讓長支武、乍遷入滇中,重新創建“古滇王國”。后部分向滇南、滇西發展;次支糯、恒遷入昭通,創建“烏蒙國”,部分又進入涼山;幼支布、默遷入黔西北,創建“古夜郎國”,開辟了廣闊的夷(彝)人的生息繁衍地域。篤慕的后裔六祖,遷徙各地后,將早年分支的古夷(彝)部落,重新整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統一而穩固的,在國內橫跨滇、川、黔、桂四省區,乃至遷徙分布到了緬甸、印度、越南、老撾的國際性的民族。篤慕部族完整地繼承了古夷(彝)祖先萬年以來所創建的各種優秀傳統文化,如原始宗教、十月歷法、語言文字及各種習俗文化等等,同時創造性地完善、豐富了傳統文化。特別是在彝文字的發展成熟上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在彝民族的發展、壯大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是無可置疑的。
彝族人-網是創建最早,影響力和規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網站。網站的目標,是構建彝族文化核心數據庫。原載:紅河州彝學會編《紅河彝學研究文集三》,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