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彝族支系阿細人的祭火神節火神與民族神話思維
摘要:對火的崇拜要數世居彌勒西山地區的彝族阿細人最為典型。然而把火崇拜推向極至的是彌勒市西一鎮紅萬村的祭火神節。祭火神節一年舉行一次,阿細人稱之“木鄧賽祿”。木鄧是彝族阿細人心目中崇拜的火的神靈。據說木鄧為了使阿細先民擺脫黑暗與寒冬的折磨,用木棍使勁在朽木上鉆動,終于在農歷二月初三這一天,朽木被鉆出了火星,于是人們有了火。
本文從阿細祭火的過程出發,通過祭祀活動闡述了阿細祭火在神話中的關系,探尋了火神“木鄧”的歸屬,還了解了阿細人的神話思維。使民族習俗與神話很好地結合起來,也驗證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不可分離。對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彌勒市西一紅萬阿細火文化保護區》的保護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價值。
關鍵詞:彝族阿細人;祭火神;“木鄧”畢摩;神話語境;太陽神話;英雄神話;神話思維集體表象
彝族是崇拜火的民族,由此衍生了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火文化,彝人與火生死相依、形影不離,所以現在西南地區的彝族聚居地區,每家都會有一個火塘,即漢族所說的“火坑”?;鹗巧袷サ?,西方有普羅米修斯盜火的神話,中國有鉆木取火的燧人氏。說到對火的崇拜,最典型的還屬云南紅河州彌勒市的彝族阿細人。阿細族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自稱“阿細頗”,大約有30余萬人口,主要居住在彌勒市西山地區。之所以說阿細人對火的崇拜最為典型,是因為現在還保留著鉆木取火的傳統,并為此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三這天舉行隆重的祭火神節,即“阿細祭火”,彝族阿細人稱之為“木鄧賽祿”。
一、阿細祭火的起源與發展
1. 祭祀活動
從阿細祭火的起源過程看,是阿細祖先在原始社會里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在阿細人的古老傳說中有這樣的敘述:人類原來不知道用火,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有一天,雷電擊中大樹引起了火災,很多野獸被燒死,人們食之,覺得味道很鮮美,以后人們找到食物就用火燒熟了吃,那時的阿細人還在以狩獵為生,火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所以十分的崇拜它、保護它。但是,在那風吹雨淋的野外生活中,保護火種是很困難的,一旦火滅了就要受凍,吃生食。有一個名叫“木鄧”的英雄拿著一根小木棍在朽木上鉆出了火星,從此人們就用鉆木取火的方法用火來燒獵物吃、取暖、驅趕怪獸等惡魔。木鄧的鉆木取火改變了阿細先民吃生肉、睡夢寒的原始生活狀態。后來,阿細人為了感謝木鄧為人們作出的重大貢獻,就把他立為火神,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三這一天都獻出自家最美味的佳肴,擺起長街宴,組織全村的男性舉行隆重的祭拜活動,以祭祀火神“木鄧”為人們帶來幸福。
2. 巫術活動
在阿細祭火活動中,畢摩們拿著祭祀用的貢品,燒著青香,通過念經磕頭等一系列活動之后,再讓那些光著身子(身上用紅、黃、黑、白、土[褐色]“五色土”涂在身上畫出象征意義的圖案)的男子模仿原始先民鉆木取火,然后一群抬著英雄火神“木鄧”塑像的男子和小孩們拿著木刀、木叉等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狂舞(原始舞),并在原先選擇好的祭火場地,經過畢摩們用最原始的方法手搖小鈴鐺,念經磕頭,然后身上涂有“五色土”的男子們用一截樹枝在朽木上用力地鉆動,進行鉆木取火。鉆出火種后便用這火星生起一堆熊熊的烈火,身上涂有“五色土”的男子們便在烈焰的火苗上蹦來跳去,祭奠鉆木取火的成功和火給人們帶來的溫暖與光明。最后,各家各戶來取回這堆火焰里新的火種,同時把家里的舊火“火妖惡魔”驅逐出去。畢摩們念的經敘述的是一個最古老的神奇故事,同時向火神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消除災難、為人造福;身上涂有“五色土”的男子跳的舞純粹是模仿古代猿類人的行為動作,還有最原始的音樂;新火的取回和舊火的驅散,是人們對吉祥的渴望和對災難惡魔的厭棄??傊?,阿細祭火的目的是想通過對火神的祭祀來實現心理和生活上的安定幸福。這種強烈的愿望與對客觀事物本質認識了解的欠缺,正是人們產生巫術的一個重要所在。但是,在這些巫術活動中又有許多是從本民族對神的崇敬與恐懼中產生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產生與發展與神話之間的密切聯系。
3. 習俗活動
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因地理環境的差異、文化知識的制約,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塑造了不同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并隨著人類生活時間的推移,長老們世代相傳的習俗就隨之凝固下來,演變發展形成了不同的風俗。如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花山節、哈尼族的祗扎扎節等,他們各具特色,體現了不同民族的習俗文化。同樣,彝族阿細人的祭火也是一個傳統習俗活動。阿細人這樣一個崇尚火的民族除了農歷六月二十四過火把節外,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三,家家戶戶捐物捐資,集體籌辦祭火節的活動。并在村子的中心街道鋪上碧綠的松毛葉,擺設長龍宴,全村父老鄉親歡聚一堂,載歌載舞,集體就餐共同體驗原始生活,用本民族獨特的方式舉行祭火活動。
綜上所述,阿細祭火是一個祭祀活動,是一個巫術活動,是一個習俗活動。我們可以從祭火的過程中了解到一個民族的發展史,能從中領略出彝族阿細人這個民族所賦予的神話魅力,更能從中探尋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系,從而進一步發掘神話對于彝族阿細人這個民族的影響。
二、神話語境中的阿細祭火
雖說彝族阿細人的祭火神節主要祭祀的是被阿細人稱為“木鄧”的火神,但從祭祀過程中男子身上用5色土所涂抹的形狀、顏色及整個祭祀火的過程,我們都能探尋到太陽神話的起源,也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阿細人的“木鄧賽祿”是一種遠古阿細先民對火的崇拜而產生的神話語境,因為彝族阿細人對火神“木鄧”的崇敬與對其進行的祭火活動是神話作為語境以祭祀為中心的文化綜合體。
1. 阿細祭火是一種神話的語境
神話作為語境的定義是以祭祀為中心的文化綜合體。神話作為語境,是指神話的古典形態,最原始的本真樣式,也就是人類在人類氏族社會時期以祭祀、巫術、敘事、音樂、舞蹈等綜合形態為一體的存在方式,以祭祀為中心的文化綜合體。它在講述和傳承的過程具有真實性、綜合性和神圣性,是以祭祀為中心而舉行的整個氏族參與的社會文化活動。每一位族民都堅信并維護本氏族神話的真實性。而神話的講述活動是整個氏族最神圣、最重大的事件,講述者是先定的、惟一的、神圣的,即兼任神的使者、祭祀為一身3任的氏族尊長,講述時間、講述地點,以及講述方式也都有神圣的規定和儀式。阿細祭火作為一種祭祀活動已儼然成為彝族阿細人對火神所祭拜的精神象征,這跟神話作為語境絕不是隨意講述的故事,而是以真實而神圣的實體形式成為氏族社會最具代表性的精神象征是相同的。
阿細祭火是祭祀火神“木鄧”的活動,其中,“木鄧”作為一個火神為人們所崇敬已充分顯現出阿細先民對火的崇拜,在對阿細人祭火的起源中也說明了祭火是阿細祖先在原始社會里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的、客觀的認識。這也像馬克思所認為的那樣:神話是人類童年時代不能正確認識自然和神話的產物,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碑斎话⒓毾让袷前延⑿邸澳距嚒鄙裨捔?,但也能充分說明在那遠古的時代,阿細先民在不能正確地認識自然中火的存在下,把火這一自然現象給神話了,才會產生這個民族對火的崇拜與祭祀。而阿細祭火并存著祭祀、巫術、敘事、音樂與舞蹈5種形態,并一直延傳至今,這樣的一個以祭祀為中心的文化的綜合體,便可稱之為阿細祭火的神話語境。
2. 阿細祭火在神話語境中的真實性、綜合性與神圣性
祭火的真實性就是祭火活動祭祀的實物存在性,比如火神“木鄧”的塑像、村民的參與、男子身上用5色涂畫的各類象征意義的圖案、新舊火種的引用與交替、畢摩的開路。還有更重要的就是阿細人始終堅信火神給他們帶來的幸福生活與火神所存在的神靈性和威嚴性,及彝族阿細人對火亙古未變的崇拜,祭祀火神“木鄧”。巫術中,身上涂滿5色土的男子揮舞著兵器在村里村外各個角落砍殺一番,意味著把隱藏的鬼怪、邪氣攆出去以祈求幸福安寧;畢摩頌唱《阿細先基》祭火經文的敘事過程;祭火過程中身上涂滿5色土的男子揮舞著兵器在村里村外各個角落砍殺一番,意味著把隱藏的鬼怪、邪氣攆出去并歡快地跳躍“阿細跳月”的舞蹈;大三弦的弦音與牛角號雄渾古遠的鳴響音樂。這5種形態同為一體的存在方式便形成了神話的綜合體,即為神話作為語境的存在方式。
阿細祭火的神圣性在于這是一個氏族的集體活動,也就是現在以村為代表的集體。在特定的時間每年農歷二月初三,在特定的地點云南省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彌勒市西一鎮的紅萬村進行祭火的祭祀儀式,并有特定的畢摩、祭火師與長者主持祭祀活動,在特定的祭火時辰下午4點(現在為方便游客祭火時辰改在下午1點以后)先由畢摩在紅萬村祭火點的一棵大樹下主持祭祀。待畢摩祭祀完畢,身上涂有5色土的男子們用一截樹枝在朽木上用力地鉆動,進行“鉆木取火”。過不了多久樹枝便冒煙了,祭火師手中的木棍越搓越快,火焰迅速點燃了旁邊易燃的干柴,大火熊熊燃燒起來。人們開始鳴起牛角號,鑼聲響起來,大三弦彈起來以慶祝新火種的點燃。在這一系列的祭火過程中,都在講述著阿細這個彝族支系中古老的民族對于火的崇拜與對火神“木鄧”的英雄事跡的闡述,及對其的崇敬。這樣一個神話的講述活動是整個阿細人最神圣、最重大的事。
三、火神“木鄧”的歸屬
1. 太陽神話中的火神“木鄧”
世界各地都有太陽神話。希臘神話中有太陽神阿波羅,北歐神話中有太陽神弗雷與巴爾德爾,中國神話中有后羿射日的太陽神話。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給原始先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有了太陽的照耀,大地才生機勃勃,先民才有充足的實物,才能躲避食肉動物的襲擊。從而,原始先民便在自然科學認識缺乏的情況下把太陽作為神祗來崇拜。太陽神話的起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始先民對火的崇拜。彝族阿細人的祭火即充分表達了阿細先民對火的無限崇拜,所以我們可以把阿細祭火這一祭祀活動的習俗歸為太陽神話的體系當中,理所當然,火神“木鄧”也能稱為是中國大地上彝族阿細人的太陽神。
研究太陽神話跟阿細先民對火的崇拜有很大的關系,那是因為在人類學會采集、控制、使用火種之前,自然界早就有了野火。人類之所以要學會采集、控制、使用火種,并把火作為神來崇拜,主要是因為:首先,火十分厲害,一旦野火突然燃燒起來,大片的森林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付之一炬。原始先民大多生活在森林里,突遇熊熊野火必然驚恐萬分,很多先民葬身于火海。這樣的經歷,使那些幸存者對火產生了敬畏之心,他們認為這是恐怖的現象,并認為它們都有神靈。其次,野火燒死了動物和植物,久而久之,幸存的先民發現,把動物燒熟了吃,遠比茹毛飲血味道鮮美,這樣的生活經歷激起了原始先民控制火種的愿望。再有,原始先民在日落之后,不僅被黑暗、寒冷籠罩,而且極易受到食肉動物的襲擊,但所有的食肉動物都怕火,這迫使先民必須學會用火,從而驅走黑暗、寒冷和食肉動物的襲擊。
阿細祭火中的古老傳說及火神“木鄧”學會使用火。太陽神話的起源是跟原始先民對火的崇拜有關,這兩者的原因都是原始先民對火的恐懼,及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激起與迫使人類學會和使用了火,并在認為它們是有神靈的基礎下對其進行的崇拜。所以我們可認為阿細人的祭火和他們所崇敬的火神“木鄧”都屬于太陽神話體系的語境。但為什么阿細的火神“木鄧”,我們也稱之為阿細人的太陽神呢?太陽是紅色的,火也是紅色的,都與花朵、血液一樣,而紅色是生命的顏色?;鹋c太陽一樣都可以給原始先民帶來光明、溫暖和生命。民間至今仍把火當作生命的象征。在人類剛學會采集火種時,如何控制火種是整個氏族的頭等大事。一旦失控故然會釀成火災,但火種一旦熄滅也往往會給氏族帶來滅頂之災,因為他們沒辦法很快弄到火種,寒冷、黑暗、食肉動物的襲擊等都會讓這個氏族滅亡。這其間隱含的宗教觀念、神話觀念是十分原始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材料,遙想原始初民的生活,推想他們是怎樣視火神為一切的,特別是當太陽落山尚未升起的時候,各個氏族熊熊燃起的篝火就成了他們夜間的太陽,給氏族帶來光明、溫暖和生的希望。所以,火神就是地上的太陽神,太陽神則是天上的火神。
2. 英雄神話中的火神“木鄧”
無論男女,永遠都是指那些杰出的個體,他們的活動范圍一般都在人世間,而他們的作為往往會給人類帶來利益。神話中的神祗也有被塑造成英雄的,他們的英雄行為得到的嘉獎就是長生不死,甚或不朽的神性,但英雄的男女們總的來說都是會死的凡人,而不是神,可人們會把這些帶給人類利益的英雄男女們奉供為神祗。這些被奉為神祗的英雄男女們所取得的驚人成就,并不全都歸于神祗的保佑或神奇的兵器,有時候也靠他們的機智,而這機智往往表現在他們盜取神祗秘密時的無恥行為,因此他們作為文化英雄,往往贏得人類的感激,但卻受到神祗的懲罰。
阿細人的火神“木鄧”并沒有盜取神祗的秘密,也沒有受到神祗的懲罰,但他也同樣是靠自己的機智為阿細人帶來了火的光明、溫暖與生的希望。在那黑暗、寒冷的遠古時代,木鄧憑借著自己的勇敢與才智用木棍在朽木上不停的鉆動,終于在農歷二月初三這天鉆出了火星,使阿細先民擺脫了黑暗和寒冷的折磨。這樣的行跡不能不把木鄧列為英雄,也因為先民對火無法正確、客觀地認識,因此把木鄧奉為火神,認為他是神靈派來造福人類的。西方有盜火的普羅米修斯因受懲被綁在黑海邊的一塊巖石上的神話之說,中國彝族阿細人的英雄木鄧雖沒盜火,也沒有受到懲罰,在民間也沒有關于木鄧鉆出火星之后的后續傳說,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把木鄧像西方的普羅米修斯一樣看作是英雄神話中的火神,因為他的才智給阿細先民帶來了火的光明,所以火神“木鄧”也成為了擁有英雄本色的神祗。
四、祭火中的阿細先民的神話思維
神話思維是古代人對客觀世界、天地萬物、起源及社會生活的原始認知。我們大量接觸神話作品后會發現,神話不完全屬于單純的文學,神話更是哲學意義上原始思維的產物。在阿細祭火中我們便能發現這一神話思維正確的存在性,有的甚至影響人們的生活習俗。阿細祭火中說講述的火神“木鄧”的神話是活形態的神話,它是口頭講述、影響日常生活的神話。由畢摩講述著火神的英雄事跡并述說這古老的傳說,阿細人每家都有一個火塘,它是家庭的保護神,全家要安寧,火塘中的火便要長年不熄,直到祭火神節才送走舊的火種取回新的火種,重新點燃火塘?;鹛帘愠闪税⒓毴松钪泻苤匾男鏊?,火塘可以做菜、燒水、取暖和照明之用。彝族阿細人一家老幼,常圍火塘而坐,敘天倫之樂,因此火塘有著“彝族傳遞文化的場所”的美稱。
在原始的阿細火神祭祀中,神話思維使得人們對火感到恐懼而進行膜拜,希望火帶給他們的是幸福而不是災難。男子們用5色土在身上畫出各種圖案,并把自己裝扮成神祗。那些用紅、黃、黑、白、土(色)5色構成的圓圈及其它既傳統又很有個性的圖案和他們裝扮的樣子,包含了阿細人諸多的歷史文化,有的表現了動物圖騰崇拜,有的表現了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用最原始的方法“鉆木取火”鉆取新的火種。畢摩在莊嚴的氣氛中一邊搖著鈴一邊念著祭祀經文,祈求風調雨順,保佑人畜平安。這充分地體現了阿細先民對客觀世界、天地萬物、起源及社會生活的原始認知和原始認識。認為只有祭祀膜拜才能獲取生活的安寧與幸福,只有不斷地供奉火神才能使火給人們帶來安全而不是災難。這種神話思維形式的出現主要是“集體表象”的作用。
集體表象是由一定的宗教信仰、語言、風俗、習慣和情感組成的混合物,是社會意識和情感的混合物。阿細人的語言系統和風俗習慣和對火崇拜的情感就在相同的社會意識下組成了對火神的崇敬之感,從而衍變為祭火的活動。在祭火神節中整個村社的人們都來參加,送舊火、迎新火,是整個氏族社會中最重大的事件?;鸱N的保管由母系中最年長的人保管,取新火也由氏族部落酋長和畢摩主持。這一習俗延傳至今,送舊火、保管新火的儀式仍由阿細婦女的年長者完成,取新火則由村干部和畢摩主持。這種集體表象為整個阿細村民成員所共有,并影響著每一個阿細人,使之形成了一種阿細人的民族文化烙印,對祭火產生了尊敬、崇拜等感情。而這些情感的匯集便通過感染獲得了現在的祭火習俗,這跟阿細人的神話思維是不可分開而談的。
在迎得新火之后,赤裸上身涂有各種圖案象征武士和神祗的男子便抬著火神“木鄧”的塑像跟隨畢摩的引路和牛角號的隊伍,巡游村寨,為村民送去新的火種。在村寨的祭火廣場已架起一大堆干柴,火神隊伍到來之后由畢摩主持把火神送到干柴之前,并用新的火種點燃,隨著火神在烈火的涅祗,涂過身裝扮過的男子便手持木刀、棍棒、木叉等兵器或敲擊碗盆鑼鼓、或嬉戲逗鬧、手舞足蹈地反復喊著“木鄧賽祿比……哦……”,各村各寨來參加祭火的男男女女,也分別加入祭火的隊伍,跳起歡快激越的“阿細跳月”。人們開始圍著大火堆旋轉,并有人赤著腳、光著身在火堆里飛躍跳騰。一堆大火已經不夠跳轉了,于是又點燃了更多的火堆……這就是被稱為“東方狂歡節”的阿細人的祭火神節。
綜上所述,阿細祭火是阿細先民講述遠古神話的神話語境,火神“木鄧”的故事也能稱之為是英雄神話和太陽神話,而不僅僅只是一個英雄的傳說。阿細人的神話思維也使得祭火變得更為原始與神秘,并代代相傳,在情感的聚集中形成了阿細人特有的習俗。我們不僅能從阿細人的祭火神節中感受到這個淳樸民族的風俗習慣,而且能從中探尋到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阿細人和其他民族一樣都擁有著中國神話所賦予的一個民族的神話精神。對阿細祭火的探索能給西南民族及中華民族的同源說研究,以及對中國神話的民族地域研究提供很有價值的研究材料。同時,也讓阿細人的火神“木鄧”也加入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神祗之中,充分展示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边@一經典理論。對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彌勒縣西一紅萬阿細火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
彝族人-網是創建最早,影響力和規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網站。網站的目標,是構建彝族文化核心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