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社會.發展 Yi Society

當前位置: 首頁 > 社會.發展 > 彝鄉發展

云南武定縣:持續鞏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縣創建成果

作者:?李紹德 武學成 楊選芬 發布時間:2023-07-02 原出處:彝族人網 點贊+(
古老的彝族,還能有多少東西能在時代大潮中存留下來,也許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盡力去為她留存一些有價值的文化,這就是彝 族 人 網的價值所在。

自2017年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以來,武定縣進一步深化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實踐,施切實之策、行有效之舉,不斷提振民族團結進步新精神、賦予民族團結進步新內涵、跑出民族團結進步“加速度”,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升級版,竭力書寫各族群眾深耕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在新時代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構建“朵朵花兒向陽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喜人局面,全縣28萬各族人民攜手并肩邁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wudingimage001.jpg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以跳起摸高為擔當 扛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政治責任

武定縣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強化政治擔當,扛牢政治責任,聚全縣之智、舉全縣之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升級版,努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作出武定示范。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強化組織帶動。把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推動,發揮“黨建+民族團結”引領作用,壓實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抓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責任,打造新一輪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34個點位及州、縣迎檢4個點位。在創建中,培育傳承民族文化、推動民族團結、帶動脫貧致富等方面的領頭雁,形成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擴面的創建格局,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氛圍得到新提升。目前,全縣創建國家級示范單位1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個、國家級和諧寺觀教堂1個,省級示范單位33個、云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5個、省級和諧寺觀教堂4個,州級示范單位178個、示范家庭40戶、示范教育基地2個,縣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312個、示范戶510戶。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wudingimage002.jpg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健全機制保障。健全民族事務協調處置機制,發揮縣委牽頭協調作用,定期召開相關部門聯席會議,形成職責明確、配合密切、運轉高效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融入文明城市創建、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每5年召開一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形成常態化創建機制。建立創建工作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保障機制,2017年至2022年,投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專項資金7039.3萬元。建立“一季度一督查、一年一考核”專項督查機制,為全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提供制度保障。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建強建好隊伍。建設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民族工作干部隊伍,著力培養懂民族工作、會抓民族團結工作的干部,開展143名村(社區)民族干部能力學歷“雙提升”行動,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實現民族干部與整個干部隊伍建設的統籌謀劃,協調推進,筑牢民族團結的發展基礎。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以“五個認同”為方向 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三交”模式

節日互訪、“手拉手·心連心”主題活動,開展“產業結親共建、人才結對帶培”活動,定期邀請各族群眾進課堂“充電”。2021年以來,10余萬名各族群眾走進各類技能培訓課堂“充電”,培養幫帶本土人才7600余名,培育“興楚英才”60余名,培育國家和省、州級非遺傳承人29名、云南省科技興鄉貢獻獎7名、云南省拔尖鄉土人才5名。深入開展旅游景區、商會、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和非遺保護中心“四大聯盟創建”行動和“五城共建”,促進各民族互通互學互鑒、交往交流交融。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wudingimage003.jpg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形成互惠式“共事”模式。持續抓牢民族地區創業和就業兩條主線,開展專場招聘活動,強化精準培訓,打造民族勞務品牌,發放“貸免扶補”和創業擔保貼息貸款等,積極引導各民族地區群眾與當地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團結共事、聯合創業。探索出“文化傳承、居家就業、增收致富”的刺繡產業發展路徑,全縣1萬多名農村婦女參與刺繡聯系緊密的產業發展,創造了上千萬元的產值。各族群眾在就業創業、生產實踐中,共享技術技能、共享管理經驗,心靠得更緊、情變得更濃。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開展多樣化“共樂”活動。組織11個鄉鎮民間文藝隊定期開展文藝演出活動,打造牡丹文化旅游節、野生菌壯雞美食節、彝族火把節、春節百村群眾文化活動等系列活動,形成了“月月有傳統節日,年年有文化活動”的群眾文化活動格局。組織全縣送戲進村組活動,近年來累計舉辦340場次。推動“文旅融合+民族團結進步”發展模式,2022年武定縣被評為全國旅游潛力百佳縣。各族群眾共生共樂,廣大城鄉呈現出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喜人景象。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武定縣以凝聚人心為根本,找準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聚力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三交”模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形態得到新鞏固。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打造嵌入式“共居”環境。大力推進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和烏東德水電站移民搬遷安置,規劃建設多民族共居安置點36個、社區2個,搬遷安置各族群眾10654人,把紅土田社區、金沙社區、西和村打造成為密不可分的民族共同體典型代表。探索“民族團結+文明實踐”融合模式,成功創建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110個,民族融合、鄰里和睦,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風。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營造互動式“共學”氛圍。建成117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站點,11個農民文化素質網絡培訓學校、172個農家書屋廣泛開展“互學民俗”。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wudingimage00223.jpg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 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發展基礎

發展是武定縣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一直以來,武定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 民族發展政策措施,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共同團結奮斗的底氣得到增強。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660元躍升至2022年的14419元。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聚力脫貧摘帽。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累計投入資金75.5億元,全縣25857戶101524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脫貧,117個貧困建制村全部脫貧出列,成功摘掉“深度貧困縣”帽子,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加大扶持力度。投入產業幫扶資金2.4億元,實施產業項目47個。投入滬滇協作資金5690萬元、招行定點幫扶資金2690萬元,實施項目69個。發放小額信貸3516戶1.7億元,金額居全州前列。出臺“牛七條”扶持政策,努力將武定雞(肉雞)“一縣一業”產業打造成全州“一縣一業”典范,打造“東坡精品柑橘”“己衣芒果”品牌,昊盟、臻驥、同來等農業龍頭企業有效地帶動了當地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構建鄉村振興共同體,打造共同富裕新機制,全縣各族群眾聚指成拳、抱團發展,形成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美好生活圖景。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打造宜居環境。投入資金2.9億元,實施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116個。成功創建鄉村振興示范鄉鎮1個、精品示范村17個、美麗村莊25個,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森林鄉村17個,村莊綠化覆蓋率達43.5%,集鎮綠化覆蓋率達32.6%。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wudingimage00253.jpg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提升公共服務。爭取上級補助資金12.8億元,加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農村居家養老中心26個,改擴建敬老院4個。保障性住房5962套分配入住。榮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稱號。烏龍河公園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西和公園、東岳公園等市民休閑健身場所管護進一步加強,人均綠地面積達10.5平方米,城市品位持續提高。建制村公路全部硬化,在全州領先一步并榮獲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稱號。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以依法治理為準繩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聯動格局

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積極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武定縣統籌推進奮進武定、開放武定、法治武定、綠美武定、幸福武定建設,堅持法治武定、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依法依規、實踐創新推進民族事務,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納入涵蓋1個縣級網、11個鄉鎮級網、136個村委會(社區)級網、1574個村民小組的縣、鄉、村、組四級網格體系。積極探索市域社會治理新路徑,創新推出家庭安全風險評估制度,落實婚姻糾紛排查化解機制,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納入普法規劃,建設武定縣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堅決防范民族宗教領域各類風險隱患,努力織就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的法治之網。2022年,全縣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綜合滿意率為97.86%,居全省第一位和全州第一位。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wudingimage004.jpg
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以突出引領為目標 營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宣教氛圍

武定縣積極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潤物無聲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形成“大宣教”格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深得民心,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共識進一步凝聚。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開展主題培訓,打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擎閥”。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聯動”培訓工作機制,在縣委黨校及各級行政學校開設黨員、干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課程,為加快創建新一輪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夯實基層基礎。截至目前,在“萬名黨員進黨?!?、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領導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等不同層級班次上,累計舉行53場覆蓋全縣各級領導干部2400多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突出主題宣傳,推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心針”。建設宣傳陣地,進一步強化主題宣傳,不斷增強“五個認同”。投入資金300余萬元,在北片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獅山大道、烏龍河公園、羅婺路等地段,建設以中華文化符號為主要元素的主題廣場3個、主題公園3個,石榴紅文化街1條,打造武定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館。把縣委黨校、己衣“紅軍樹”紀念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標識碑、中共武定特別支部紀念碑、烈士陵園,打造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改造提升武定民族中學等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學校。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擴大社會宣傳覆蓋面,提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曉率。不斷打造有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模板,編印武定縣民族團結進步故事選編——《民族同心共筑夢》500冊,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傳遞民族團結正能量。拍攝制作武定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巡禮專題片——《民族同心共筑夢》。制作戶外宣傳牌、宣傳展板、標識牌及宣傳盾牌504塊,制作宣傳燈桿、燈箱20余公里,制作宣傳畫冊120冊、宣傳折頁和宣傳手袋共2萬冊(個)、宣傳紙杯10萬個。啟動武定縣2022年、2023年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活動,開展“三下鄉”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月活動20場次,3800余名黨政干部和各族群眾參加活動,并同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公約》簽名。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宣傳,全縣民族團結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了創建人人有責、人人參與,創建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良好輿論氛圍更加濃厚。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wudingimage005.jpg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加強文化宣傳,厚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子。深入挖掘和有效運用漢、彝、苗、傈僳等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節日、紅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努力打造一批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特征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武定酒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路鎮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縣有中國傳統村落7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個。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深入挖掘武定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編印了《武定縣革命遺址匯編》。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文藝精品和文化品牌,小彝劇《喜羊羊》榮獲群星獎,插甸長嶺崗苗族蘆笙舞享譽滇中,獅山鎮麻傈棵苗族農民畫獨樹一幟,63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帶徒弟240多名。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更加鮮活、更接地氣,各族群眾參與度、認知度、融入度、認同度不斷提高。7Lx彝族人網(彝人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古老的彝族,還能有多少東西能在時代大潮中存留下來,也許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盡力去為她留存一些有價值的文化,這就是彝 族 人 網的價值所在。
(李紹德、武學成,武定縣委宣傳部;楊選芬,武定縣委統戰部)
台湾佬?偷拍?娱乐?中文网
<s id="acuac"><small id="acuac"></small></s><wbr id="acuac"><wbr id="acuac"></wbr></wbr>
<small id="acuac"><button id="acuac"></button></small>
<div id="acuac"><button id="acuac"></button></div>
<small id="acuac"></small>
<small id="acuac"><wbr id="acuac"></wbr></small>
<div id="acuac"></div><div id="acuac"></div>
<div id="acuac"></div>
<div id="acuac"><wbr id="acuac"></wbr></div><div id="acuac"></div>
<small id="acuac"><div id="acuac"></div></small>
<div id="acuac"><wbr id="acuac"></wbr></div><small id="acuac"><wbr id="acuac"></wbr></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