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與旅游開發路徑探索——基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視域
摘要:涼山州紅色文化遺產點多面廣、內涵豐富、價值突出、特色鮮明,是重要的政治教育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難得的寶貴資源,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形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化、常態化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涼山州著力發展全域旅游,但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存在紅色家底尚未完全摸清、同質化現象突出、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匱乏等問題。深入調研基礎上,提出涼山州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與旅游開發深度融合的具體路徑與實施建議,為推動涼山州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為助力文化旅游強州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資源整合;旅游開發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厚重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不僅可以激勵人們奮進拼搏,更是堅定文化自信、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精神依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涼山州)境內紅色文化點多面廣、內容豐富,資源類型自成系統,一些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唯一性,是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難得的寶貴資源,也是激發人們奮進拼搏的催化劑和營養劑。 按照中央、省委關于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決策部署,加強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與旅游開發深度融合,積極主動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對推動涼山州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助力文化旅游強州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
一、涼山州紅色文化資源基本情況
(一)不可移動紅色文化資源基本情況
涼山州不可移動紅色文化資源主要以紅軍長征遺跡為主,也有革命遺址和革命建筑,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5 處,涉及10 個縣(市),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 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9處。 目前已進行展覽展示利用的革命舊址有7 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西昌紀念館,丁佑君烈士陵園及犧牲處,邊家祠紅軍駐地及紅軍井,冕寧縣彝海結盟紀念館,冕寧縣紅軍長征紀念館,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遺址,會理會議紀念地。
(二)可移動紅色文物資源基本情況
涼山州可移動革命文物主要包括武器、標語和紅軍使用過的物品等共計578 件,其中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3 件、三級文物139 件、一般文物435 件。
(三)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情況
涼山州高度重視紅色文物保護工作,近年來,積極爭取中央和省財政資金支持,投入1 747 萬元用于對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遺址、彝海結盟遺址、紅軍長征過會理紀念碑、會理會議會址、毛澤東接見彝族代表處等多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的本體保護、環境整治、三防項目及其展示利用;投入2 584 萬元用于建設革命紀念館1 處(紅色冕寧紀念館),舉辦紅軍過涼山主題展覽130 余次,征集革命文物153件套,修復革命文物100 多件套。
因修建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遺址將被淹沒,為保護好這一重要革命遺址,四川省文物局受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和四川省移民局委托,啟動了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遺址的保護工作,目前保護工程已經實施完成。 會理市委、市政府為加強對該遺址的保護利用,提出了把皎平渡革命遺址創建為國家4A 級旅游景區和省級旅游度假區的規劃。
為了充分發揮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教育作用,涼山州目前建有會理市紅軍長征紀念館、冕寧縣紅軍長征紀念館、彝海結盟紀念館、紅色冕寧紀念館、西昌知青博物館等5 家紅色文化主題博物館、紀念館,同時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內設置有紅色文化主題展廳、展臺。 其中會理市紅軍長征紀念館和冕寧縣紅軍長征紀念館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彝海結盟紀念館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涼山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涼山州廉政教育基地”等。 全州6 家有紅色文化內容的博物館、紀念館均向公眾免費開放,年均接待游客170 萬人次。 自國家紅色旅游工程啟動以來,會理市被列入全國30 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 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的皎平渡渡口遺址、會理會議遺址、會理紅軍長征紀念館、彝海結盟遺址和冕寧紅軍長征紀念館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景區名錄,會理會議紀念地、冕寧彝海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 級旅游景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西昌知青博物館成功創建國家3A 級旅游景區。
目前涼山州內已進行展覽、展示、利用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情況如下:
1.丁佑君烈士陵園及犧牲處。 2020 年完成展廳展陳與園區設施設備提升改造。 同年,通過配合佑君小學的擴建項目,打造以丁佑君烈士陵園為主的紅色旅游景區。 至2021 年8 月,佑君鎮政府已將周邊住戶搬遷,周圍遮擋建筑均已拆除。
2.禮州會議舊址。 2021 年,圍繞“禮州會議”為中心,打造禮州會議展館,構建禮州會議舊址“A級”景區。 現階段,禮州紅軍長征會議舊址陳列館及周邊部分打造工程已完成,陳列館已于2021 年7月2 日正式開館。
3.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遺址。 1980 年7 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將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遺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1994 年,皎平渡建起了連接川滇兩省的皎平渡大橋。 2019 年因烏東德水電站建設,該遺址主體全部進行水下封固保護,現已被全部淹沒。 為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遺址以水上異地復建,模擬恢復原址風貌的形式進行展示,現遺址異地復建工程已經完成,該地歷史風貌的模擬恢復將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4A級”景區的規劃建設不斷完善提升。 2011 年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遺址公布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會理會議紀念地。 會理會議會址是國家規劃的100 個紅色旅游景點之一,包括紀念廣場、會議舊址和游客中心。 2006 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根據《會理會議紀念地旅游規劃》,2007 年建成紀念碑和紀念廣場,2017 年完成景區道路的建設和改造,2019 年完成游客中心、草棚子、觀景平臺、景觀標志等。2011 年會理會議紀念地公布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為國家“4A 級”旅游景區。
5.景莊廟紅軍攻城指揮部舊址。 景莊廟紅軍攻城指揮部舊址位于會理市第一中學內,因早年就拆除了門窗和板墻,故2016 年11 月學校對該建筑進行全面修繕,當時僅對主體墻、屋面和梁架進行了修繕,未完全恢復原貌。 景莊廟紅軍攻城指揮部舊址于2010 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6.彝海結盟紀念地。 彝海結盟紀念地是全國100 個經典紅色旅游景區之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包括“彝海勝地”牌坊、“彝海結盟紀念碑”“彝海結盟紀念館”以及配套服務設施等。1980 年7 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1 年3 月,冕寧縣集中各部門專家意見進行改展,提煉文字內容,增加現代化聲、光、電等展陳手段,全面提升展陳效果。 四川長征干部學院涼山彝海結盟分院(以下簡稱分院)自2020 年底成立后,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發揮黨史黨性教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截至2021 年底,共承接州內外培訓班近200 期,培訓超出1 萬人次,制作了《啟航》《彝海結盟開通道 迅速北上過涼山》等音頻、視頻資料和宣傳片,公開出版了《紅軍長征在涼山》《四川長征干部學院精品教案——涼山篇》等專著和特色教材。 同時,結合紅色文化進學校、進社區開展專題的黨史學習教育以及愛國主義、革命傳統、黨風廉政、黨性及科普教育活動,使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取得了顯著成效。
7.冕寧紅軍長征紀念館。 又稱“長征時毛主席接見彝族代表處”,1980 年7 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主要展出了毛澤東在冕寧時接見彝族代表和地下黨代表時用過的革命文物,紅軍用過的槍支、餐具和衣物等,展覽中使用原件文物百余件是省、州、縣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宣傳民族政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國家紅色旅游工程啟動后,該處被列入全國100 個經典紅色旅游景區之一,是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涼山州紅色旅游資源的特點
涼山州紅色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內涵豐富、分布相對集中。 在長征時期,巧渡金沙江、會理會議、彝海結盟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使得涼山州的紅色旅游資源具有不同于井岡山、延安、遵義等地的特殊歷史意義。
(一)點多面廣,種類齊全,極具品牌特色
紅軍長征過涼山歷時28 天,貫穿涼山全境,其間縱橫馳騁會理、西昌、冕寧等10 縣市,占涼山州17 個縣市的一半以上,總行程1 000 余里,為紅軍25 000里長征總行程的6.8%,是紅軍長征總行程市州當中最長征程的地區之一,涼山各族子弟加入紅軍近8 000 人,在全國全省也是十分少見的。 其間,發生了“巧渡金沙江”“會理會議”“彝海結盟”等重大歷史事件。 尤其是彝海結盟重大史實,是紅軍長征途中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典范,體現了永恒的民族團結主題,是其他同類紅色旅游資源沒法替代的。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12—2025 年)》“涼山州紅色旅游資源豐度一覽表”指出,在紅色旅游資源對應的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人文活動3 個主類中,涼山州全部擁有3 個主類,擁有率占100%;亞類10 個,占93.5%;基本類型45 個,占59.2%(表1)。
表1 涼山州紅色旅游資源豐度一覽表
(二)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極具互補功能
涼山州地域遼闊,旅游資源豐富。 就自然旅游資源而言,除海洋景觀外,山景、水景、地景、生景、氣景樣樣俱全。 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州人文旅游資源更加豐富獨特,兩大風情(彝族風情和摩梭人風情)、一大科技(航天高科技)是涼山人文旅游資源精華,對世人有著不可替代的或獨具魅力的吸引力。 被譽為母系社會最后一塊活化石的瀘沽湖畔摩梭風情和社會遺風,神秘而唯一,為世人所神往。 木里的藏民族風情是“香格里拉”的文化核心。 此外,涼山還居住著回、傈僳等少數民族,其文化風情各具特色。 許多紅色旅游景區或景點處于風景優美之地,使得游客不僅能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而且能夠觀賞到秀麗的山水景觀和體驗到獨特的民風民俗。紅色旅游資源與濃郁的民族風情、優美的自然風光、高科技的航天文化交相輝映,互為襯托,構成了涼山州多層次、多元化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 例如,“彝海結盟”所在地彝海和會理會議紀念地于2019 年被批準為國家4A 級旅游景區,省級名勝風景區彝海景區,終年碧波粼粼,清澈如鏡,完全是休閑度假的好地方。 這些都為涼山州的紅色旅游資源注入了深厚的文化精神,為涼山州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和持久的動力源泉。
三、涼山州紅色文化資源在保護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統籌規劃滯后,資源整合不夠,紅色家底尚未完全摸清
1.統籌規劃滯后,協調指導和督促檢查較薄弱,缺乏整體和全面的保護利用聯動機制。 截至目前涼山州還沒有編制出最新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或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現有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12—2025)》無論從編制年限,還是從內容等方面,已經滯后于當下國家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和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2.涼山州委州政府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大力凸顯涼山的彝族文化和民族風情,對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和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還沒有從歷史維度和戰略格局進行頂層設計,導致社會關注度和美譽度明顯不足。
3.涼山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偏重重大事件發生地,對全面普查的重視力度不夠,一來造成遺產資源名錄和專題數據庫還存在較大缺失和疏漏,二來造成紅色文化資源分割分散,無法形成一個全面統一的紅色長廊,導致涼山州紅色文化資源缺乏完整性和連續性。
4.已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料信息缺乏系統完善的全面梳理和整合,更沒有形成可供查閱和研究的共享信息平臺,對當地紅色文化傳承研究和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同質化現象突出,缺乏品牌效應
涼山州紅色景區包括安寧河沿線和彝區兩個部分。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后,涼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安寧河沿線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受到各級部門的重視,已經成為當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及文化旅游的熱點,如冕寧的彝海結盟遺址、會理的會理會議紀念地。 但由于歷史原因,彝區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還未提上議事日程,紅色旅游發展從頂層設計到操作實施尚處在起步階段,一是缺乏經營主體和運營經費,二是發展規模和層次水平都嚴重不足,使得一部分歷史價值較高的紅色遺跡遺址還未納入保護利用體系,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 如普格的紅軍樹、喜德的小相嶺九盤營遺址、甘洛的大樹堡等革命遺跡遺址,因年久失修,變得殘破不全,難以展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保護和修復任務緊迫且難度大,加之各地在開發利用上各自為政,景點之間規劃路線不系統、一體化的配套設施和要素不完善,講解內容與參觀方式單調,缺乏鮮活度等,造成涼山境內各縣市旅游產品高度相似,在形式上多以紀念碑、雕塑、紀念館、展覽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表現形式出現,同質化現象突出,舉辦的活動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各自獨有的紅色文化特色,難以形成品牌效應。 因此,除了節假日及黨建活動日之外,平時到景點的游客較少,游客重游率低,缺乏社會美譽度和廣泛的社會吸引力。
(三)紅色文化研究傳播力量亟待整合,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匱乏
1.紅色資源保護開發的智力支撐比較薄弱,沒有形成更多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原產地域”特色凸顯不足。 如彝海結盟發生地,目前為止還沒有提煉出相關精神。 另外,目前涼山州除了歌劇《彝紅》《聽見索瑪》,還沒有更多的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文化作品或文化產品。
2.政府投入不平衡,對重大事件發生地的保護利用較好,對其他遺跡遺址的保護利用較差,甚至有的縣市沒有按照規定制定保護利用方案,沒有配備相關管理機構和人員,導致紅色文化資源搶救性保護問題十分緊迫。
3.文旅融合復合型人才和產業經營人才匱乏。紅色文化傳承研究和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底氣不足。 目前涼山州從事紅色文化傳承研究的人才主要以黨史研究室、文管所、史志辦的工作人員為主,數量極為有限,而且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研討交流。 此外,全州各個紅色遺跡遺址、革命場館的講解員,也是數量有限,力量薄弱,專業化水平低,完全不能承擔起新時代面向群眾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社會重任。 以革命老區冕寧為例,在2021 年3 月份招考到1 名正式講解員之前,全縣沒有一個從事紅色講解工作的專門人員,縣文管所的5 名講解員都是臨聘人員,流動性極大。 會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和體育旅游局沒有專門的旅游股,旅游產業開發中心僅有5 個事業編制,實際從業人員僅4 人,難以有效開展相關旅游工作。
四、涼山州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與旅游開發路徑探索
(一)建立涼山紅色旅游經典線路,優化完善紅色旅游發展新格局
圍繞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涼山段建設,將涼山州紅色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建立“紅軍長征+新時代長征”紅色旅游經典線路。 如冕寧建立以民族團結為核心的情深意長結盟路,會理建立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為核心的統一思想北進路,昭覺以“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為核心建立脫貧攻堅暖心路等。
(二)創建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助力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以紅軍長征過涼山路線和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考察脫貧攻堅路線為區域布局,確立會理、冕寧、德昌、西昌、會東、寧南、普格、喜德、越西、甘洛、昭覺9 縣2 市為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立健全示范區推動工作機制,整合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對旅游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政策法規、文明素質進行全方位和系統化的提檔升級,助力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例如,改造當地文化館、圖書館、涼山奴隸社會博物館等基礎條件,加快補齊重大文化設施短板;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游;完善智慧文旅、交通標識、旅游廁所等服務配套和特色街區(夜市)、文化展演、休閑娛樂、精品酒店(民宿)等消費配套,提升文旅消費水平;培養、引進一批文化演藝、創意、設計、傳播和旅游管理、規劃、導游等人才隊伍,打造文旅人才高地。
(三)引進培養文旅融合復合型人才,構建立體化人才資源保障體系
在紅色旅游迎來黃金發展期的當下,要深化州內各景區內部管理運行機制改革,優化管理層人才結構,暢通渠道,吸收培養一批熟悉規劃設計、善于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 加強紅色旅游講解員、導游員分級分期培訓,造就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熟練、知識豐富的紅色旅游景區導覽隊伍。 開展紅色旅游志愿服務,組織當地尤其是革命老區比如冕寧等地的老干部、老模范、老專家等開展義務講解,鼓勵大學生在假期義務開展志愿講解服務,建立一支穩定的、專業化的志愿者隊伍。 州、縣文旅等相關部門要主動對接西昌學院、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通過提供實習崗位、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等方式,支持涼山的旅游職業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 還可以當地高校的旅游學院、旅游系為基地,建立紅色旅游學會、協會等社會組織,助力當地紅色文化傳承和紅色旅游健康發展。
(四)舉辦形式豐富的主題展覽,提升涼山知名度和美譽度
以長征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為核心主題,運用信息化手段,舉辦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題、專題展覽,通過涼山州文旅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在全省、全國進行巡展或巡演,擴大涼山紅色旅游知名度;以四川長征干部學院涼山彝海結盟分院名義,舉辦以長征精神、航天精神、水電精神等為主題的全省、全國性論壇,借力知名專家的宣傳推介,提升涼山紅色旅游美譽度。
(五)激活“文旅+”“+文旅”模式,實現紅色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
一是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紅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如會理市緊緊圍繞“巧渡金沙江”和“會理會議”兩大史實,重點打造長征主題國家文化公園,在完成皎平渡紅軍渡江遺址復建的基礎上,積極謀劃景莊廟紅軍攻城指揮部舊址、獅子山隘口戰場遺址、孔開先烈士墓的開發建設,進一步將會理紅軍長征革命歷史遺跡打造為深度體驗紅色文化、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二是整合區域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發揮整體效益。 州內各縣市可采取就近原則,與周邊1~2 個縣市合作,整合人、財、物等方面的資源,共建共聯,打造精品線路。 如冕寧、西昌、德昌可打破地域界限,聯合打造以“軍民魚水一家親”為主題的紅色旅游活動,喜德、越西可聯合打造“重走長征路”為主題的紅色旅游活動;昭覺、布拖可聯合打造“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為主題的紅色旅游活動;此外,涼山還可與雅安、甘孜、阿壩、遵義等進行跨區域交流合作,借鑒好的經驗和做法,發展本區域內的紅色旅游產業,實現跨區域平衡發展。 三是實現區域內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種文化的整合,推動紅色旅游深度發展。 如西昌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打造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演出劇目包括《彝紅》《聽見索瑪》等),《阿惹妞》實景演出,以國家級邛海濕地公園為基點打造公園式婚姻登記處,吸引新人選擇到西昌旅游的同時就地“領證”等。 四是整合紅色旅游、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西昌禮州鎮田壩村以紅色旅游開發為主,走上了“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奏響了鄉村振興“奮進曲”。
(六)創新活化,用立體思維傳承紅色基因
緊扣“紅軍長征+新時代長征”主線,開發紅色文創產品,提高紅色旅游識別度。 如結合涼山州彝族傳統節慶和彝族畢摩、彝族口弦等非遺文化,在已有《彝紅》《聽見索瑪》等產品基礎上,鼓勵扶持創作更多成本低、質量高、可持續的小型戲劇、音樂、舞蹈、曲藝等藝術作品;開發以航天精神、水電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為主題,同時結合民族團結、涼山民俗文化的紅色文創產品,并應用微博、微信、小視頻、抖音等方式推廣。
古老的彝族,還能有多少東西能在時代大潮中存留下來,也許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盡力去為她留存一些有價值的文化,這就是彝 族 人 網的價值所在。參考文獻:
[1] 王晶晶.文旅融合背景下鹽城紅色文化旅游發展路徑研究[J].北京:文旅縱覽 ?2021(15):120-123.
[2] 周燕.對涼山州長征遺跡遺址保護與開發的思考[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2(4):51-55.
[3] 陶明東.傳承、發展紅色文化在深化產業融合中的路徑選擇———以甘肅蘭州市紅色文化發展為中心[ J].絲綢之路?2021(2):159-162.
[4] 胡霞.貴陽市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與旅游開發路徑探索[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20(5):23-27.
[5]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紅軍長征在四川:修訂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60-106.
[6] 李亮?劉曉曉?魯宇.四渡赤水長征文化遺產線性保護利用模式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9(7):45-48.
原載:《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2期;文字來源:西昌學院學報網。圖片:來自美篇。
作者:周燕,中共涼山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