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顯宏:人人都會的不是藝術
2023年7月11-13日,云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暨文藝評論骨干培訓在楚雄師院舉行。從講座安排可以看出:鑒于目前文藝評論各藝術門類發展極不平衡的情況,這次培訓前期偏重于繪畫藝術的鑒賞交流,然后是二十大文化自信自強的輔導,最后才是文藝批評與理論研究。五位講官中,馬國強、陳文利兩位講繪畫藝術;樊泳湄講文化自覺、自信與自強;宋家宏、張清民兩位講文學評論。從客座教授來看,省外的三位,本省的兩位,統籌安排,考慮還是比較周全的。
云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骨干培訓合影
第一講《當代中國人物畫欣賞》,由中國國畫院研究員、河南省文聯名譽主席、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馬國強主講。馬國強今年71歲了,卻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講起話來激情澎湃,手舞足蹈,言辭入情入理,充滿青春活力,講述頗具感染力,學員也聽得認真。
云南省評協主席晏中給馬國強頒發聘書
馬國強一上來就贊美云南,說云南是美術家的天堂、文學家的天堂、音樂家的天堂,云南的文藝家們是幸福的,他非常羨慕云南文化的多樣性,有2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能歌善舞,這個河南就沒有;一個民族與一個民族性格又不一樣,開放張揚,甚至狂野,且極富個性絕彩,完全不像他們河南的含蓄內斂,中規中矩,相比這些云南就更勝一籌。
骨干培訓結束后頒發結業證書
接下來馬國強向學員們傳授他這輩子從事人物繪畫的經驗與技巧,但我聽的時候多,記的時候少,學到領會的可能還不到十分之一?;貋矸喺砉P記,把我自己學到的或一些自認為精彩的觀點、片段分享給大家。
一、馬國強第一個強調的還是八十多年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主旨: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第一源泉唯一源泉。他說不論是什么時代,什么環境;不論文藝界什么亂象、多么浮躁、有多張狂,這都是一個顛覆不破的真理。
馬國強說,一位畫家,對形體一定要了然于胸,方能一氣呵成!如何做到了然于胸,如何一氣呵成,第一必須到生活中去,對生活有所感悟,對時代有所感悟,保持對生活感悟的鮮活感,第二是靈感必須從生活中來,技法必須從生活中來,存在即合理。離開了生活,你的藝術就是一壺漿糊。親臨現場體驗和感悟是一個過程,有的美術家常常對著一堆照片描摹,沒有經歷靈感和情感體驗,缺失了過程,你的藝術是失真的,作品是不完美的。
對于畫家,馬國強主張“走到那里,畫到那里”,用寫實主義手法,并強調這一方法同樣適應其它門類的藝術創作。這與我的寫作方法完全相同,我要求自己體驗最多,而不是最好,然后把經歷和感悟及時寫成文章。馬國強說現在的美術界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數著胡子畫的畫家越來越少,老百姓通通不屑。有一年,有人要把趙本山評為勞動模范,這就很荒唐。趙本山的小品低俗,我們可以包容,但絕對不能褒揚,文藝界要正本清源。他最恨無個性、無由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摹仿,掛上胡子就是蘇東坡,扯掉胡子就是李白,認為重復和雷同、步人后塵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大忌。離開了具體的事物,技法沒有實際意義!
在繪畫技法方面,馬國強通過自己的畫作,講解了寫與描、塊與面,筆觸、線條等等技法。每幅畫都要有變化和對比:快慢、冷暖、濃淡、黑白、疏密、剛柔、明暗等等,他說“沒有對比就沒有美”。長期以來,馬國強創作了大量的中國水墨人物畫,他的人物畫僅用一種顏色,就是用寫書法的墨汁深淺色調不同線條組成,凌厲粗壯,很有氣勢。喜歡用襯托和對比手法,比如畫一個主要人物時,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就會在旁邊或后面畫一些次要人物;中間畫一個主要人物時,顏色比較深,旁邊或后邊的一些次要人物顏色和線條就比較淺。這使我想起我們南華清末畫家郭燮熙畫的墨梅,也是用墨畫的,花朵枝干全是黑色,卻也栩栩如生,讓人感覺出梅花的紅艷。
馬國強對藝術家的定位和要求非常高,他認為好畫一定要創新,但創新的不一定是好畫!繪畫要講究技法,一波三折,余味無窮;繪畫也要有高潮和高峰!
學員們在楚雄彝族十月太陽歷公園考查學習
馬國強認為繪畫沒有創新,沒有素養,大量的仿制、復制,那是美術工程。這樣的人是美術從業者或美術工作者,不能稱之為畫家,他從不敢說自己是藝術家。我認為這一點馬國強主席的要求過于嚴苛,這兩年我到鄉下采風,看到幾乎每一個村莊的墻壁上都畫滿了彩色壁畫,這些畫或人物,或山水,皆為當地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非常接地氣,也很受民眾歡迎,也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也許是地理反差大吧,在鄉村看到這些美術畫,特別親切,對我的視覺沖擊力挻大的,感覺不知要比城市街頭那些畫強多少倍,簡直就是美翻天了。我常感嘆,這幾年新農村建設,農村出現了數以億計的壁畫,無意中不知培養出了多少畫家!但按馬國強主席的說法,他們只不過是美術工作者,美術從業者,混口飯吃而已,還稱不上真正的畫家。
馬國強講到美術的兩個功能就比較客觀:一是自娛,自娛的第一心態就是要快樂,繪畫時快樂,繪成后更快樂,這個體驗過程對人的身心有益。二是悅人,這就要求畫家的創作要有藝術性,有感染力,有真情實感,達到一定的水準,別人也愿意分享你的快樂而快樂。
對馬國強主席說的“成功的畫家”不外乎有兩個途徑,我就不完全認同:一個是專業內承認,另一個是市場承認。過去社會正常的情況下的確是這樣。但現在私欲膨脹的物質社會里,可以說專業內承認的也不一定就是好作品,不承認的也不一定不是好作品。同理,市場上的黑暗更不可小覷,曾經的書畫界被黑幫一樣的大佬們掌控著,他說值多少錢就是多少,他們靠所謂的業內“權威”“名望”一年撈金幾千萬甚至上億。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畫家及他們的美術作品,既不可能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也不可能在市場上賣出好價錢,這是一個常態。但我要說,他們的創作仍然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也不是所有的畫家和他的作品,都必須得到專業和市場承認,才有價值,這個心態我們要端正。
至于馬國強提出的藝術“四個評判標準”我還是基本贊同的:一是思想含量;二是藝術含量;三是創新含量;四是勞作含量。以我的理解,思想是作品的靈魂,道德高地,站得高其價值自然就大,但不一定與量成正比。好的作品都與人的付出有關,也許是手頭功夫的積累,千針萬線的密織。藝術走笨拙之路,要吃得了苦,練就雜技一樣的技能,人人都會的不叫藝術。不要想一蹴而就,就能戰勝別人的千絲萬縷,任何成功都不可能輕輕松松或隨隨便便,都需要付出汗水和艱辛。
學員們在楚雄州博物館調研彝族歷史文化
馬國強的培訓交流更為活躍,有三位學員提出問題,馬主席均一一解答。
一、普洱學員問:普洱人物版畫曾在全國獲獎,但版畫現在沒落了,作品越來越少,問馬主席有何看法?馬國強說版畫在美術中相對特殊,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以魯迅為代表的“左聯”為了宣傳抗戰而普及的一種繪畫藝術表現形式,主要是便于直接印刷,但印多了后期就不明晰?,F在作為收藏,版畫印出后常編號,會編到五號或十號甚至更多。但也有追求絕版的,即只印一張后就毀版以保持其價值。原來我工作的呂合煤礦就有一位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美術系的版畫家,叫盛莉蕓,一生搞版畫創作,獲重大成果,版畫入展中國美術館,出版了版畫作品集,早年就加入中國美協了。
二、有學員問,他們辦畫展效果不好,如何讓年輕人喜歡畫畫?馬國強答:繪畫需要天賦技巧,從小培養,不愿意畫的要強迫他們去畫,使他們逐漸愛起來,沒有自律是不行的。如果要安身立命,初中后再繼續教繪畫,一定要學中國畫,考入大學了畢業后有活干。
三、有學員家中侄女藝考,想問問這方面的情況。馬國強答,這些年藝考虛熱,美術生過量,該降溫了,最多五年,一些美院會下馬。一個社會不需要這么多的藝術家。為五斗米折腰,最后討飯吃。
彝族人-網誕生于北京,已經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網絡時代,留一片凈土,為彝族留下更多閃光的文化。